2023中国经济年报解读(经济新方位)

发布时间:2024-04-28 03:58:40 来源: sp20240428

  一列动车组列车经过沪宁沿江高铁滆湖特大桥。   陈 暐摄(影像中国)

  四川宜宾一汽车企业车间内正在进行焊装作业。   庄歌尔摄(影像中国)

  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繁忙有序。   韩加君摄(影像中国)

  游客在黑龙江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游玩。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摄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初步核算,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6.1%;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0.2%;年末外汇储备超过3.2万亿美元……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

   5.2%的经济增速如何看待?

  “2023年,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成色好、分量足的成绩单。”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说。

  纵向看,2023年我国GDP超过126万亿元,增速比2022年加快2.2个百分点。按照可比价计算,2023年经济增量超过6万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经济总量。

  横向比,2023年我国5.2%的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透视评,我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2.5%,消费主引擎作用更加凸显。此外,我国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新动能引领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取得哪些成效?

  “2023年,我国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得更加坚定、更加有力。”康义表示。

  动能转换进一步加快。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壮大,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我国全力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有效提升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经营主体达1.81亿户,其中个体工商户1.22亿户。

  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截至2023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超过总装机的一半,历史性地超过火电。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居世界第一,电动载人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67.1%,绿色低碳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02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6.1%,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3%,农业投资增长9.3%,快于全部投资,民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2023年全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增长2.9%,原油产量增长2%,天然气产量增长5.8%。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确保了经济金融安全。

   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哪些进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2023年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新进展。

  国内大循环主体作用增强。2023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7.1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50.3万亿元,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11.4%,比上年提高25.3个百分点。“我们着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通国内大循环堵点卡点,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要素流动也趋于活跃,产销衔接状况逐步好转。”康义说。

  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面对外需收缩等不利影响,我国加力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出口实现正增长,国际市场份额保持总体稳定。同时,积极拓展国际经贸合作,2023年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2.8%。

  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我们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显现,内需扩大拉动进口,同时出口促稳提质也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为经济整体好转提供助力。”康义说,例如2023年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达到29.9%。

   如何评价消费市场表现?

  2023年消费市场恢复向好,热点亮点多,成为带动经济恢复的重要力量。

  消费规模再创新高。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7.1万亿元,总量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7.2%。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增长5.8%,餐饮收入增长20.4%。全国网上零售额154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8.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6%。

  消费引擎作用凸现。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2.5%,提高43.1个百分点,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显著。

  服务消费较快回暖。2023年服务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0.0%,快于商品零售额14.2个百分点;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14.4%,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45.2%,比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

  “展望2024年,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依然明显,加之城乡融合发展、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为消费增长提供了广阔空间。特别是医疗、健康等消费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康义说,消费基础不断巩固、消费亮点不断涌现、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对2024年消费走势保持乐观。

   如何看待CPI走势?

  2023年12月份,CPI同比下降0.3%,连续3个月同比回落。对此,康义表示:“这几个月CPI同比下降主要是结构性的和阶段性的。”

  分析结构,若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影响,核心CPI保持稳定。“这表明这种价格下降并不是普遍的、全面性的,而是局部的、结构性的。”康义介绍。

  分析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国内总需求逐步扩大,商品和服务价格回升有基础、有条件。“从监测情况看,2024年1月上旬,部分食品价格保持稳中略涨势头。”康义说。

  同时,康义表示,价格低位运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有效需求不足是三年疫情后,经济逐步恢复正常状态中的阶段性现象。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会得到逐步缓解,居民消费价格有望随之企稳回升,预计2024年价格会温和上涨。

   如何看待当前就业形势?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3年,我们全力稳住就业大局,就业形势总体改善。

  核心指标持续改善。分季度看,2023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各季度平均值分别是5.4%、5.2%、5.2%、5.0%,就业逐步改善的态势明显。2023年前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80万人,同比多增35万人。

  重点群体保障有力。2023年,农民工总量达29753万人,比上年增加191万人;外来农业户籍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4.9%,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2023年前11月,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达47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达156万人。

  “今年就业压力依然存在,部分群体、行业就业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但随着经济回升向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稳就业的积极因素也在不断积累,我国就业形势有望保持稳定。”康义说。

   房地产市场未来走势如何?

  2023年,房地产投资、销售指标降幅收窄,开发企业竣工房屋面积比上一年增长17%,“保交楼”效果持续显现。今后,房地产市场走势如何?

  “房地产经过20多年的发展,正处在调整转型的过程中,我国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发展具备较好基础。”康义说。

  城镇化还有较大空间。看增量,2023年,我国城镇化率为66.16%,和发达经济体80%左右的水平相比还有空间。近5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93个百分点,每年超过1000万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带来大量新增住房需求。看存量,尽管人均住房面积不小,但很多房子功能和结构不合理,人民群众改善性住房需求较迫切。监测的70个大中城市数据显示,二手房成交量已超过新房成交量。

  康义表示,我国正在积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这是破解房地产发展难题、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等,将带动房地产相关投资、消费,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怎么看?

  “综合看,我们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在不断积累增多。我们预判,2024年中国经济将持续回升向好。”康义说。

  经济增长“势头好”。2023年4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环比都是正增长的,经济规模也在逐季扩大,回升向好势头好。近期,多个国际组织上调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调0.4个百分点,经合组织上调0.1个百分点,这表明国际社会看好中国2024年经济发展前景。

  经济发展“韧性强”。我国产业基础雄厚,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配套能力和集成优势突出,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近1/3,货物出口占全球的比重达1/7。同时,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日益完善,教育、医疗等短板领域不断补强,人才、资金等要素供给质量显著提升,粮食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等关键领域的保障能力建设取得实效。“这些都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回旋余地,也是经济能够行稳致远的底气。”康义说。

  高质量发展“活力足”。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4.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3.8%,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3%,动能转换提档升级。我国正在持续推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局面,中国经济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中不断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红利多”。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优化营商环境,这些都将不断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2023年前11月,新设外资投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6.2%,开放红利持续释放。

  宏观政策“空间广”。2023年出台的增发国债、减税降费、降准降息等政策效应将在今年持续释放。康义介绍,今年还将储备优化一些新措施,增量措施和存量政策将叠加发力,为经济稳定运行保驾护航。当前,我国政府债务水平和通胀率都较低,财政、货币及其他政策都有较大回旋余地,加力实施宏观政策有条件、有空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8日 05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