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热评:课间十分钟要“有得玩”还要“玩得好”

发布时间:2024-04-25 13:04:42 来源: sp20240425

孩子们走不进操场,不能在走道里停留,甚至在教室里也只能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中华职教社副主任李国华近年来在工作和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近年来,一些地方中小学生课间“圈养”现象突出。

对于孩子来说,结交小伙伴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一起玩耍,同时也是满足情感需求、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方式。不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孩子们结交小伙伴的渠道正在变得日益狭窄。一方面,孩子们很难在小区内找到年龄相当、兴趣相符的小伙伴;另一方面,即使在学校里,孩子们也很难在教室之外跟同学展开进一步交往——不仅没时间,而且没地点。

不可否认,近年来,有些学校的课间十分钟已经变成了课间“圈养”,孩子们不能去操场,不能上下楼,甚至不能出教室。课间十分钟本是属于孩子们的休闲娱乐时间,当课间十分钟消失不见,孩子们失去的岂止是社交?

早在2019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就共同印发《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 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学校不得为防止发生安全事故而限制或取消正常的课间活动、体育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进一步规定: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尽管社会各界一直呼吁“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课间“圈养”现象依然大面积存在,其中原因何在?许多学校基于安全考虑,生怕学生在校有个磕碰,甚至可能面临赔偿和问责追究。不少学校和老师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搞“一刀切”是最稳妥保险的做法。体育锻炼、嬉戏打闹,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学校必须承担的责任。怕出事,怕担责,就把学生“圈养”,确实省时省力,但不是一个教育者和学校应有的担当。无论是学校、老师、家长还是教育相关部门,只有从根本上意识到,才能做出实实在在的改变。

要想把课间十分钟真正还给孩子,首先就要明确学校的责任边界。为此,李国华委员建议,进一步细化规则,明确学校在尽到了教育管理责任的情况下发生的意外伤害的相关责任。以更加完善的法律细则,厘清校园安全事故的责任边界,可以打消学校的安全顾虑,不吝于将课余时间交给孩子。不能本着“谁闹谁有理”一味迁就家长,苛责学校和老师,而应认真调查还原真相,公平判定责任。

此外,可以优化校方责任险的保险规则,或者出台更多覆盖课间活动的保险种类。让学生在受到损害后能及时得到赔偿,以此减轻各方经济压力,缓解学校和老师担心担责的恐慌情绪。

值得一提的是,明确了各方责任之后,学校不仅应该建立健全校园安全保护机制,为课间十分钟保驾护航,而且有必要开拓思路、丰富载体,为孩子们尽情“撒欢”创造更多的条件。毕竟,让孩子们“有得玩”只是第一步,让他们“玩得好”才是课间十分钟的意义所在。

(责编:徐玉涵、曲源)